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我現(xiàn)在有十幾個孩子,初三同學有七名,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以下幾個共同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給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準備中考的同學有所幫助。
先進個問題就是審題和。應該說這是一個在大部分同學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審題上的問題又有兩類,一種是完全沒看清題,比如題目要求選錯誤的選項,寫的時候直接寫上了正確的;另一種是不能通過審題正確理解題目含義,常常表現(xiàn)為讀了幾遍題還沒理解題目的意思,或是錯誤的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在上的問題也是有兩種,要么是低級的失誤,像小數(shù)點弄錯了,1除5得0.5了,都是一些沒有技術(shù)含量的錯誤;另一種是在時不能熟練地利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簡便快捷的,特別是比例,這就造成了過成復雜化,增加了出錯的幾率。這些看似可以用馬虎粗心解釋的問題在我看來卻是較難解決也較為致命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不是靠老師強調(diào)幾句,叮囑幾句就能解決,也不是靠多做訓練就能改善的問題。不光是我,學校老師肯定也是每次診斷訓練前都反復強調(diào)認真審題,仔細,但為什么還是會有這種問題呢,歸結(jié)一點,還是同學不夠重視,缺乏這種嚴謹細致的精神。往小了說,這會影響我們診斷的成績,往大了說,這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標尺,試想一個在小問題上都會出錯的人怎么可能有大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李祁盛同學能真正重視這類問題,因為在這樣的問題上丟分實在是太冤了。那么是不是我們在審題和上就完全無計可施,只能靠同學自己改進呢?我不這么看,對于純粹的馬虎我想的確是要靠同學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但對于正確理解題意以及技巧的改進上我還是有兩點建議的:(1)對于題目較長,說的比較繞的這類問題可以分段審題,把每一個物理過程分別讀明白,把能想到的公式先寫一些,然后在綜合理解;另外可以看看一些輔導書上的例題,通過看解析過程反過來輔導我們審題,正確理解題意。(2)對于技巧的掌握首先要在上課時注意我的過程,我肯定會選較簡便的方法,這時就需要你的模仿和訓練。千萬不能我說我的,你做你的,到頭來還是在用自己的笨辦法。
第二個問題就是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熟練。在這里我并不是說同學們基礎知識差。應該說大部分同學對基本的規(guī)律和公式記憶的還是比較準確和牢固的。我這里強調(diào)的是熟練。如果我們把解一道物理題比作是蓋一個房子的話,那么我們所學的公式規(guī)律就像是錘子,斧子,鋸一樣是我們的工具,我們不能單單是會用,更要用的熟練,而且要會在不同的地方選擇用不同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又快又好的蓋出房子來。而對于公式和規(guī)律的熟練使用恰恰是很多同學現(xiàn)在十分欠缺的。在現(xiàn)在這個階段你應該做到把所有的公式和規(guī)律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結(jié)構(gòu)中,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使用時就像走路一樣自然,做到“人劍合一”,只有這樣才能在解題時得心應手。那么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靠不懈的訓練。“學習是件苦差事,沒有什么竅門,如果說有,那么就是不斷的訓練”,這是我上初三時自己悟出的道理(你可以把它當名人名言來記*^__^*)我用這句話與你共勉。
那么對于同學們的不足我先就說這兩個,因為只要你能夠在較后的三個月中在這兩方面有所改進就足以使你的成績有大幅度的提高,接下來我想對同學們的學習方法提一些建議。
應該說學到現(xiàn)在這個階段,每位同學都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而我們進行教學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也是讓同學學會學習,掌握認知策略,其實也就是使同學擁有一套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每個人的認知類型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也不同,這就導致了不可能有一套通用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這只是根據(jù)我對我的孩子的了解和分析提供一些可能適合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1)總結(jié)的意識和方法。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其實談的都是復習和總結(jié)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強烈的總結(jié)意識。具體到物理學科,每一章,每一部分,較后到整本書都值得總結(jié)。通過總結(jié)鞏固知識,理清結(jié)構(gòu),尋找聯(lián)系。在進行總結(jié)時我建議使用結(jié)構(gòu)圖法,把相關(guān)的知識通過結(jié)構(gòu)圖列出來,既有層次感又能看到知識間的聯(lián)系,至于具體形式可以自己設計。
(2)反思的意識和方法。其實關(guān)于反思意識是我上課是反復強調(diào)的,還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在強調(diào)學習和反思的關(guān)系。當我們做完一道題,無論做對做錯都要反思。當我們正確解決一個問題后,在享受成就感之余我們應該再理一理思路,看看自己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完成了解答,在這個解題步驟中有沒有可以省去的,可以優(yōu)化的?這個問題的結(jié)論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別的解題方法?如果題目中換了一個條件結(jié)果又會怎樣?當你回答完這一系列的問題時,這道題你才算是真正做透了,而在這一過程中你會加深正確解題方法的印象,糾正一些錯誤的或不必要的想法,同時對于多解方法的思考及條件變換的探究可以使這一道題變成同樣類型的五道題,也就是說你這樣做一道題如同做了五道題,那么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當我們沒能做出一道題時,在看完解答后我們更應反思,自己在哪一步出現(xiàn)了問題?是偶然還是必然?是知識點有漏洞還是缺乏技巧?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經(jīng)驗和啟示?總之思考讓我們更強大。
馬老師從事中考數(shù)學輔導多年,有很成功的預診斷題經(jīng)驗,能把握診斷動態(tài),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馬老師現(xiàn)在公主墳校區(qū)授課。垂詢電話:68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