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請選擇城市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上,王太太提出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認為父母應努力成為孩子的"心理醫(yī)生"。她的建議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
王太太說,孩子在學校里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很需要父母的幫助。她舉了個例子。她兒子左臉頰有塊小疤痕,像朵花,同學們便給他起了"花花公子"的外號,他很氣憤又無奈。他跟一個女同學很要好,常一起玩,閑話便來了,說他專"討好"女人,稱"花花公子"一點沒錯。期中診斷,他數學沒考好,不合格,風言風語又起了,說他被女人迷了心竅,無心向學,是"貨真價實"的"花花公子"。一個孩子哪經得起這種玩笑的打擊?他變得沉默寡言了,有時還有點精神恍惚,功課自然也差了。王太太說,她多次寬解兒子,又與班主任聯系,教育那些愛玩耍別人的孩子,他的精神面貌才改觀了。
王太太的話立即引起共鳴,幾位家長也談了他們類似的體驗、看法。但如何當孩子的"心理醫(yī)生"呢,都覺得茫然。于是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王博士便在會上和家長們談了這方面的問題。
王博士說他同意王太太的意見。所謂父母當孩子的"心理醫(yī)生",這是個形象的說法。孩子有時有小病小痛,媽媽給他處理一下就行,不一定要上醫(yī)院,你就可以稱媽媽為"家庭醫(yī)生"。孩子雖小,但也會有心理問題,有時事過境遷,化解了,有時可能再發(fā)展,成為心理障礙。這時父母幫助他們排解憂慮,打開心結,就很必要了。從這個角度說父母也不愧是個"心理醫(yī)生"。
媽媽要能處理一下孩子的小病小痛,就得有點醫(yī)學知識。同樣,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心理醫(yī)生",也應學點心理學知識。向誰學?可以從醫(yī)學科普雜志、報紙電臺的醫(yī)學專欄學,也可以聽這方面的講座或看這方面的著作。
王博士說,怎樣去發(fā)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呢?有四句話:一觀察,二談話,三調查,四分析。
觀察。孩子暴風式的、愁云滿臉的情緒變化,一下子可以看出來。但多數心理活動是較隱蔽的,這就需要細心觀察?梢杂^察眼晴,孩子平時眼睛是明亮活潑的,而且說話時無拘無束地和你眼光相遇。要是他眼珠暗淡滯呆,而且盡量回避你的眼光,表明他心事重重或憂心忡忡?梢钥此f話的情況,孩子平時說話不會吞吞吐吐,這兩天卻出現了這種情況,表明他心里有什么矛盾?梢杂^察他的行為,孩子平日吃什么都香,這兩天卻胃口不開,在排除不是病后,診斷慮是情緒抑郁影響了胃口。如此等等。
調查。小學、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這就需要向老師、同學做調查。有些"心病",問清他在學校里發(fā)生了什么事,也就清楚了。
分析。有了以上的基礎,應該把得到的材料做分析,才能準確摸到孩子"心脖所在。知道表現、原因就夠了,不須再去套心病的名稱,如憂郁癥、強迫癥。
王博士說,下一步便是幫助孩子調整心理狀態(tài)了,怎樣進行較好呢?談心為主,其它一些方法為輔。
談心前一定要有所準備,即先把要說的道理想清楚。我們常碰到這種情況,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有條理地說出來。比如別人給孩子起了外號,從道理上知道孩子不應緊張,但為什么呢,就不一定說得令人信服了。所以一定得有所準備,先想一想,把道理的關鍵所在弄通,再一二三四組織起來,然后才跟孩子說。談話較好是交流式的,即你說孩子也說,這樣可以談得更深入。談話過程中,不要怕孩子反駁,孩子在反駁中能說出更多心里的想法,談話便會更有針對性。不要把反駁看成是孩子頂嘴,這是討論問題,不是頂嘴嘛。有些談話,如果針對性強,指引性強,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則未必,這就需要等待,因為談話后孩子可能要有個思考過程,或者要有個心理平復過程。要預計到孩子可能有這個過程,應允許孩子有這樣一個過程。
在等待期間內,可以配合其它方法起作用,例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里人更熱情對待孩子;膳食比平時安排得豐富點、可口點;不放唱那些吵吵嚷嚷的流行音樂,甚至考慮把顏色太刺眼的家居飾物暫時搬走或蓋起來。又如可以利用假日把孩子帶到旅游點散散心、看場電影、走一次親戚等。
如果經過這些努力,孩子情緒仍不平復,這時就有必要找真正的心理醫(yī)生了。王博士談完后,家長們都覺得很有收益。